高热病人的护理门诊XXX发热基本知识1高热护理措施2小结3基本知识1---发热的概念及原因发热(fever)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1、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2、非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变态反应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概念原因以腋温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低热型(37.5℃~38℃)中热型(38.1℃~39℃)高热型(39.1℃~40℃)超高热型(>41℃)基本知识2---发热程度判断基本知识3-----发热热型基本知识3---发热热型(图A)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多见于肺炎、伤寒(图B)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度,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痢疾(图C)间隙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降至正常,经过一个间隙,又反复发作。见于疟疾(图D)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癌性发热基本知识4---发热三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表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退热期特点: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表现:皮肤潮湿、大量出汗。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虚脱或休克现象体温上升期基本知识5---高热常见并发症严重脱水高热时,经皮肤、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增多高热惊厥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神经纤维“髓鞘”的部分还未完全形成,绝缘和保护作用差,受刺激后,兴奋冲动容易泛化,引起肌群发生强直和阵挛性抽搐脑损伤高体温下,脑耗氧加剧,供氧不足,导致部分脑细胞缺氧凋亡,引起大脑部分功能障碍循环衰竭由于缺氧、脱水、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酸中毒高热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加上换气不足可能呼吸性酸中毒。抽搐、寒战、肌肉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完全分解,是酸性代谢产物增多,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发热基本知识1高热护理措施2小结3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药物及物理降温:局部(冰袋、冰囊、冰帽、冷毛巾、)和全身冷疗(温水、酒精擦浴、电冰毯)降温灌肠:可用28~32°C温水或4°C等渗盐水,保留15-30分钟局部冷疗注意事项:防冻伤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酒精擦浴:高烧患者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原理:①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②酒精挥发性,吸收带走大量的热量浓度及温度:25%-30%酒精,擦浴温度为30OC。擦拭方法及顺序:侧颈→肩部外侧到手背;侧胸→腋下沿手臂内侧到手心;下肢髋部→大腿外侧至足背;腹股沟→大腿内侧至足踝;臀下沟→下肢后侧经腘窝至足跟注意事项:①头部置冰袋,足底置热水袋②半小时后测量体温③腋下、腹股沟、手心、肘腘窝等处时,应稍用力,并延长擦拭时间,以促进散热④禁忌擦拭胸前、腹部、后颈部、足心部位。护理措施2---加强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按要求测量体温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伴随症状发热三期病情观察护理措施3---加强心理护理1T面色苍白、畏寒、寒战→紧张、不安、害怕心里反应→允许家属陪同、耐心解释等精神安慰2皮肤潮红、呼吸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身心不适→合理处理病人需求3皮肤潮湿、大量出汗→满足病人舒适的心里,树立信心护理措施4---促进患者舒适安全休息:高热期绝对卧床,以利减少能量消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饮水,促进毒素及代谢产物排除口腔护理:发热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出现口腔感染,应晨起、饮食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