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走进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主要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地狱之门》《雨果》《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吻》《圣约翰徒》《老娼妇》《夏娃》《沉思》雕像《青铜时代》高1.74米,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的这件人体,是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思想者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地狱之门》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阅读但丁的《神曲》,用100多幅把书中描写的八层地狱画了出来,他运用中国水墨勾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以体现出立体效果。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浇铸成青铜雕像陈列在该馆。《维克多-雨果》1901年4月21日,奥古斯塔-罗丹塑的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雕像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期间,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反响大多出乎这位艺术家的意料。他用半身裸体像再现这位著名法国小说家的形象。因此使众多的艺术赞助人为之惊愕。罗丹已不是第一次受到非议。1897年他的另一件作品,试图将著名作家奥诺雷-巴尔所克的形象与其多卷本的杰作《人间剧》的情节溶为一体,而遭到蔑视。诋毁者将其称之为拙劣的和粗糙的雕塑家。《加莱义民》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十四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吻》原本是“地狱之门”右下边一个雕像,表现热恋中的男女。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他著名的代表作。《吻》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之作,它是那样坦率真挚,感情充沛,造型动人,它体现出作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