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授課老師:林東龍授課日期:2005/12/14內容綱要發展歷史基本假設主要理論觀點處遇原則與過程理論評估發展歷史—十九世紀初期爭取選舉權1960年代—多類型新社會運動興起,其中包含女性主義社會運動反省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所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如婚姻、家庭照顧、工作、健康照顧等。1970—年代女性主義治療發展協助女性瞭解「個人的即是政治的」!早期由非專業性的意識覺醒團體,提供電話協談與緊急救援服務。1985以後論文出版、委員會設立(發展教學與實務方法、創新方案)、多元文化觀點基本假設★—對實證主義研究典範的反動知識主觀性(vs.客觀性)、行動價值(vs.純知識旨趣)、個人性(vs.一般性)、質性或多元方法(vs.量化方法)社會結構優惠男性,而女性是被壓迫的群體。知識與價值間是整合的。知識是整體與全觀的(找尋值得信賴的詮釋),而非線性(理論假設實證或否證)或二分的。知的方法有許多種,包括非客觀、直覺的訊息來源。心理社會發展著重在依附和連結(vs.分化與獨立)。兩性差異不等同於女性次於男性。個人問題和社會政治條件彼此相關。增強權能包括個人和社會變遷。主要理論觀點女性主義的共通性(一)兩性平等。(二)重視女性價值。(三)以女性經驗作為理論與行動基礎。(四)顧及他人權益下,爭取自我實現機會。(五)集體行動達到社會變遷。自由派女性主義(一)基本主張男女無差異,具有同樣的理性思考能力;社會給予男女機會不均(白人中產階級女性觀點?)。(二)目標公領域中男女機會均等,如受教權、工作權、同工同酬。(三)行動方向去除女性追求自我實現與成就之障礙。激進女性主義(一)基本主張男女有天生差異;性別主義造成權力不平衡,社會與家庭內男性被賦予較多權力;女性內化男性所希望女性角色,迎合男性需求,受到心理控制。—(二)目標解放女性家庭制度根本變革,使女性免於被宰制;追求女性性與生育的自由。(三)行動方向爭取社會對兒童照顧責任;倡導女性意識覺醒;受暴婦女救援。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一)基本主張男女因社會化而產生差異;資本主義將女性邊緣化為次等勞工(負擔家務),抹煞女性貢獻。(二)目標經濟與家庭面向的結構改革(三)行動方向倡導家務與兒童照顧是公共責任,如兒童照顧支出或家務津貼。文化女性主義(一)基本主張男女天生不同且禮讚此天生差異,強調女性特質優於男性;女性自我發展在與他人建立關係與依附;透過直觀與情緒表達(她的故事)來瞭解女性。(二)目標建立女性文化,經由文學藝術媒介表現讚賞女性特質。(三)行動方向建立女性中心,提供專門服務與平日休閒。後現代女性主義(一)基本主張不贊同分類或對女性下定義,強調去中心化的多元性。(二)目標解構文化中男性所建構的意識型態。(三)行動方向分析與瞭解女性世界觀如何受權力知識所影響。婦女主義(一)基本主張強調非特定性別的壓迫(性別、種族、階級),而是基於人文與人權的關懷;發展有別於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的女性主義。(二)目標去殖民化與個人自我療傷(三)行動方向找出殖民主義與壓迫的系統與社會脈絡,察覺殖民主義心態,尋求個人或殖民狀況的改變(消除所有人權障礙);增強自我肯定、認同與自主性。處遇原則對案主問題所抱持的觀點(一)社會結構因素—「個人的即政治的」社會文化否定女性價值。(二)人在情境中的典範情緒、認知、情境和文化規範互動而決定行為。與社會工作使命及原理原則之連結(一)雙重焦點:個人改變與社會變遷(二)工作員與案主平等關係(三)關心個人價值與尊嚴、排除自我實現障礙處遇目標及取向(一)短期目標意識覺醒(問題的結構根源)、自我價值感與環境掌控的提升、社會行動的參與。(二)長期目標去除社會對女性壓迫、女性解放、兩性平等、獲得自我實現機會。處遇過程評量重點(一)是否應有正式評量之爭論病態、男性觀點的疑慮(二)方向聆聽案主故事瞭解生活經驗,包括:1.壓迫的社會情境對案主的心理效應2.案主個人經驗的政治面向,哪些可反映女性普遍受迫經驗。對專業關係界定平等(避免形成依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