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卫生部北京医院耳鼻喉科高波一、临床意义1、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2、判断前庭损伤的侧别3、判断前庭系统损伤的层面是在前庭中枢还是周围二、检测项目:1、自发性眼震检查法2、视眼动系统检查法:扫视试验、凝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视抑制试验3、前庭眼动检查:冷热试验、旋转试验4、其他诱发性眼震检查法:压力试验、摇头试验、甩头试验三、受试者准备1、检查前48小时停用镇静剂、前庭抑制剂2、检查前48小时禁酒3、眼部周围不要化妆,避免皮肤电阻过大4、检查前2小时禁食,以免检测时呕吐。注:如受试者长期(6个月以上)服用某一种药物,测试前无需停药,以免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的精神焦虑四、禁忌症1、眩晕急性发作期2、颅内压增高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4、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5、严重中枢系统疾病6、精神病患者、智力障碍五、注意事项1、与患者交流3到5分钟:简单解释检测意义、要求2、简单询问病史:心脑血管、听力是否正常、耳科手术史、有无视觉障碍,尤其眩晕病史3、耳科检查:是否有鼓膜穿孔、是否有耵聍栓塞、外耳道是否有畸形和解剖异常六、方法一、视觉校准:目的是通过调整焦距亮度、对比度,得到清晰的图像六、方法二、自发性眼震(凝视与位置性眼震也属于自发性眼震畴):指在自然状态下无需通过任何诱发措施向前平视时出现的眼震。结果:睁眼明显,闭眼减弱为中枢性眼震。睁眼减弱,闭眼增强为周围性眼震。可分Ⅲ度:Ⅰ、眼震仅出现与向快向凝视时。Ⅱ、眼震在凝视快相侧凝视时。Ⅲ、在凝视快相、正前方和慢相侧均有眼震。六、方法三、扫视试验:主要用于测试扫视系统产生的眼动,是评价眼球快速跟踪目标的能力。其反射弧包括皮质中枢、中脑和脑干中枢。方法:受视者坐在距视靶4英尺的椅子上,头不动,眼睛从一个光点跳到另一个光点。参数:潜伏期、准确度、峰速度。结果:1、正常人和神经末梢病变为规则的方形波2、与扫视有关的广泛的中枢通路上,任何位置的损伤均可导致扫视潜伏期延长,眼速减慢3、小脑病变时,常出现眼球过冲(小脑蚓部)或欠冲(小脑绒球)4、外侧延髓或小脑病变时,常出现侧冲。5、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时常出现扑动。六、方法凝视试验:检查眼位维持系统的功能方法:受试者端坐,正视前方,凝视左、右,上、下各30°的视标,注视15-20秒。结果:1、正常及末梢病变无凝视眼震,或仅有SPV小于6°/s的眼震,为凝视试验阴性。2、终极性眼震:当眼球向外凝视超过45°时,约有50%正常人出现生理性眼震(SPV小于6°/s的眼震)。3、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可引起凝视眼震。(双侧对称)4、中枢病变可出现凝视眼震。(双侧不对称或单侧)如小脑绒球、小脑蚓部、基底核和后颅凹病变六、方法平稳跟踪试验:检查视平稳跟踪系统的功能状态方法:受试者端坐于距视靶4英尺的椅子上,头不动,眼睛跟随视靶上来回移动的光点。分型:Ⅰ型:正常型,为光滑正弦曲线。Ⅱ型:正常型,光滑正弦曲线上附加少量阶梯状扫视波。Ⅲ型:异常型,曲线不光滑,呈阶梯状,为较多扫视波叠加所致。Ⅳ型:异常性,曲线波形完全紊乱。临床意义:Ⅰ型、Ⅱ型为正常或末梢病变;Ⅲ型、Ⅳ型为中枢病变六、方法视动性眼震试验:检查视动系统功能状态。其慢相由追踪反射引起,有跟踪系统完成,其快相为大脑皮层的矫正反射,由扫视系统完成方法:受试者端坐于距视靶4英尺的椅子上,头不动,眼睛尽量数清经过眼前的光点结果:正常人引出双侧对称且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的眼震,速度随视标移动速度而改变;视动性眼震不对称、眼震减弱或消失,或方向逆反,多提示中枢病变六、方法视抑制试验:在冷热试验过程中,眼震强度达到高峰时,令受试者注视前方视标。结果:正常人及末梢病变者受视固定影响,眼震减弱或消失;中枢病变者眼震不被视觉抑制或增强,称固试失败。固视抑制指数FI>60%六、方法静态位置试验:在不同体位下诱发的眼震称位置性眼震方法:坐位;仰卧位,头向左、右扭转;仰卧悬头位,头向左、右扭转。每次变换体位时均应缓慢进行,在每一个头位至少计量30秒。结果:正常人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