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护理气管插管的用物准备•插管物品准备:气管导管、石蜡油、胶布、注射器、喉镜、卵圆钳、麻黄素、管芯、牙垫、局麻药、喷雾器、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等,•其他用物准备:听诊器、镇静药、吸氧及吸引设备,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抢救药品等气管插管的配合•病人准备:置管前向病人说明置管的必要性及引起的不舒适感觉,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以提高插管的成功率;用棉签蘸少许生理盐水清洁鼻腔,向鼻腔内滴入麻黄素1~2滴;使用镇静剂,石蜡油滴鼻并润滑导管前端部分。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异物,取除假牙。•置管时配合护士站于病人右侧,病人取去枕卧位,头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头后仰,颈部过伸,加压面罩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当SpO2≥95%时由医师将导管由口腔或鼻孔插入至所需深度,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护士立即给气囊充气约5~7ml,吸净气道分泌物,听诊两肺呼吸音对称后胶布固定,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插管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HR、SpO2变化,当SpO2降至90%以下时,应及时提醒医师暂停操作,待充分给氧后再插管。气管插管位置的确定•对气管插管的病人,首先应检查并确定气管导管是否在适当的位置。正常气管导管的位置应在气管隆突上1~3cm,一般成人插管深度在22~23cm左右。•导管固定:•可用2根胶布分别缠绕导管2圈后交叉固定于鼻部两侧,还可加一条扁带固定导管绕过脑后固定;气切的病人用固定带绕于颈后固定。胶布不粘时及时更换。每班记录并交接导管插入的长度,发现滑出或滑入时要及时恢复至原来位置,并听诊两肺呼吸音。翻身、吸痰时要注意固定导管。呼吸机管道要以支架扶托,及时清倒集水杯,避免管道重力牵拉而发生脱管。如发现气囊漏气或破损,要及时充气或更换导管。气管导管气囊管理依据气囊内压分为:1)高压气囊:>40mmHg。2)等压气囊:=大气压。3)低压气囊:<25mmHg。(毛细血管灌注压为25mmHg)湿化气道湿化方法:•气管滴入湿化气道(每小时气管内滴入无菌生理盐水5ml);•恒温湿化器(温度35,℃湿化液为无菌蒸馏水)湿化,•用恒温湿化器配合气管内滴入(温35,℃滴入无菌生理盐水,2ml/h)湿化,•用恒温湿化器配合间断以压缩气源为动力雾化吸入无菌生理盐水(每日3次,每次15min)湿化气道恒温湿化:效果最好,罐中水温50~70摄氏度,标准管长1.25米,出口处气体温度30~35摄氏度,湿度98~99%。保持湿化器中蒸馏水的量,湿化器湿化的气体可以在管路中冷凝,出现气管环路内水分变冷凝集,要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水。吸痰护理•应注意无菌操作,一根吸痰管只使用1次,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吸痰前后结合翻身拍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部流向中心气道,便于吸出,吸痰前后2~3min应吸入100%的纯氧。吸痰管的直径要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吸引动作要迅速轻柔,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吸引负压<250mmHg,小儿吸痰时压力<100mmHg。吸痰时要轻送、旋转上提,避免上下抽吸。每次吸引时应监测心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如吸引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SpO2显著下降或出现紫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引,迅速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给氧。加强口腔护理•临床常用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也有用0.02%呋喃西林液、0.5%碘伏、朵贝尔氏液、2%碳酸氢钠溶液、2%硼酸溶液等冲洗口腔,应根据口腔pH值的不同选择•对保留气管导管12h以上的病人,每4h进行1次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其它漱口液棉球擦拭口腔、牙齿,每24h应更换牙垫,并将气管插管位置从口腔的一侧移至另一侧(防止长时间压迫引起局部溃疡),更换胶布带后牢固固定。在操作时,应注意防止气管插管的深度移位,通常由2名护士配合操作。•经鼻插管的口腔护理更简单易操作,对气管插管的固定无影响鼻腔护理•置管期间,为减少导管对鼻腔粘膜的摩擦损伤,应在鼻腔内滴入液状石蜡油或涂擦四环素眼膏,2~3次/天,定时将导管移向鼻孔的另一侧,减轻导管对局部鼻腔粘膜的压迫,避免鼻内组织的压迫坏死•注意鼻腔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出现鼻腔、耳道流脓性分泌物及有头痛、耳痛、发热等症状,警惕并发鼻窦炎、中耳炎。注意鼻部有无疼痛、肿胀、畸形等鼻骨骨折表现,必要时摄片检查。心理护理•清醒病人气管插管后,因不适和无法讲话,常产生恐惧、急躁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