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病人补液量计算烧伤分度•一.轻度烧伤:Ⅱ°以下烧伤总面积在9%以•下。•二.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三.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整理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四.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烧伤分度表分度II度面积III度面积并发症轻度≤9%中度≤29%≤9%重度≤49%≤19%休克,较重复合伤,中重度吸入伤特重度>49%>19%严重并发症烧伤面积计算•烧伤面积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3、小儿:小儿头大,肢体较大小,需用另外用公式计算。烧伤补液计算公式•平衡盐溶液公式•水分蒸发量•高张溶液补液公式•胶-晶混合公式液体的种类与安排•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液,其次选用等渗盐水。•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也可用血浆代用品和全血,III°烧伤应多输新鲜血。•因为伤后第一个8小时内渗液最快,故应在首个8小时内输入胶体、晶体液总量的1/2,其余分别在第2、第3个8小时内输入。•日需量应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补液原则一般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胶、晶液体交替输入,尤其注意不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输入大量不含电解质的液体,以免加重低钠血症。实践应用•女性,35岁,体重50kg,双下肢及躯干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该病人烧伤面积和深度诊断为?•72%深Ⅱ。•烧伤面积双下肢+躯干=46+27=73%,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提示深2度。实践应用•女性,35岁,体重50kg,双下肢及躯干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是?•7500ml•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病人体重(Kg)×烧伤面积(%)×1.5+2000ml•=50×73×1.5+2000ml=7475ml。实践应用•女性,35岁,体重50kg,双下肢及躯干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第一个24小时应输入胶体液量?•1800ml•第一个24小时应输入胶体液量=病人体重(Kg)×烧伤面积(%)×0.5•=50×73×0.5=1825•故输入胶体液量为1800ml。实践应用•女性,35岁,体重50kg,双下肢及躯干烧伤,有水疱、较小,部分水疱破损,创面基底红白相间。•首选晶体液是?•平衡液。•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注意:输液过程中,要求在前8h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两个8h各输入总量的1/4。谢谢观看!小儿烧伤面积计算公式•小儿的躯干和上肢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率与成人相同,头大下肢小,并随着年龄增大而改变,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头面颈部面积(%)=9+(12-年龄)•臀部及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示意图返回新九分法返回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返回小儿烧伤面积计算返回平衡盐溶液公式1.Parkland公式•为目前应用较广泛公式之一。•伤后第1个24h补液量=乳酸钠林格液,4ml×体重(kg)×Ⅱ、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8h内补充总估计量的半量,第2和第3个8h各补给总液体量1/4量。由于该溶液含钠离子130mmol/L,相当于每1000ml平衡盐液带入100ml水分,故不需要再补充基础水分。•伤后第2个24h补液量包括血浆0.3~0.5ml×体重(kg)×烧伤面积(%)和(或)白蛋白1g/体重(kg),其余为5%葡萄糖液,不补充电解质溶液。2.Brooke改良公式•伤后第1个24h补液量:补给乳酸钠林格液3ml×体重(kg)×Ⅱ、Ⅲ度烧伤面积(%),其他同Parkland公式。•平衡盐溶液补液公式虽然可以恢复血容量和使循环功能稳定,但因大量补充钠离子,易导致钠负荷加重组织水肿。因此,对烧伤面积超过80%的病人和肾脏排泌钠离子功能差的婴幼儿,仍以胶晶混合公式补液为宜。返回水分蒸发量•每小时蒸发量(ml)=(25+Ⅱ、Ⅲ度烧伤面积%)×体表面积(m²)•每天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