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新课程体系系列教学大纲 ★ 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 教 学 大 纲 天 津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化 工 系 2002 年 4 月 制订 2004 年 12 月 修订 1 《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课程教学大纲 64 学时 4 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及其后续课程《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是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等化工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新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将传统的《化工原理》与《化工传递过程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传递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单元操作的共性组合而成。本课程属于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为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是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许多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化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运用动量和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液体搅拌、过程传热、蒸发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6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2学时,机动2学时);学生自学12学时;课程设计1周。 本课程采用课后习题,每次课后留2~ 3个练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 小时)。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分为客观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客观题侧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核,采用选择填空的闭卷考试形式,占45%;综合题侧重对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分析推导结合综合计算的开卷考试形式,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