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发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重要通过粪-口途径传输,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效异常为重要体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重要体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纪均可患本病,但重要为小朋友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普通较小朋友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发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止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发的、以肝脏损伤为特性的一组传染病。病因甲型肝炎病毒 HAV 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 RNA 病毒属。HAV 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发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达成肝脏,随即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粪便排毒能维持 1-2 周。病毒侵犯的重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 HAV 肝外繁殖的部位。HAV 引发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普通认为 HAV不直接引发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 HAV 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映所引发的。1.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 HAV 重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 14-21 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输,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普通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 2 周和起病后 1 周从粪便中排出 HAV 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 30 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 HAV。2.传输途径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重要传输途径,粪口传输的方式是多样的,普通状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输是散发性发病的重要传输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输,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重要传输方式。3.易感性与免疫力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 HAV 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能够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临床体现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体现为显性感染,而小朋友或老人感染后易体现为隐性感染。1.急性黄疸型(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 15~45 日,平均持续 30 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概感染 25 天后来,粪便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