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与发展过程•核心内容•形成过程•意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1】科学地确定各地区的发展定位。要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前景,把握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有优势的要充分发挥,但不能实施普遍的赶超和缩差战略。【2】逐步缩小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具体途径为,按照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发展优势产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3】地域空间开发的导向和约束表现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应该是现阶段态势的自然延伸。【4】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水源供应、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与人口、产业的空间格局相适应。【5】实现全国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规模、水平与自然基础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实现耦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6】区域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区域发展的“造血”机制、创新能力和增长动力;在区域互补中实现互惠,在区域合作中达到共同发展;要建立配套适度的政策支持,形成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从内涵中品味特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强调实际,充分考虑个发展地区客观现实(1、5)重视创新,对技术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6)政策指导,尽量发挥各地区发展优势(1、4)互帮互助,缩小差异共同发展(2、6)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成长过程12341953~1963:划分沿海与内地———重点建设内地1964~1978:一二三线的划分———重点建设“三线”地区1981~1985:划分沿海与内地———沿海地区发展战略1986~1990:划分三个地带———三个地带发展战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方针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三线地区三线地区,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离海岸线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20世纪80年代:效率优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始调整为地区协调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最终实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巨大的地区差异20世纪80年代:效率优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成长过程20世纪90年代:兼顾公平: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21世纪初: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放眼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展望20世纪90年代:兼顾公平: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1991年的《“八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并指出,、“今后十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1992年之后,“兼顾公平”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此,国家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并相继开放了一批沿边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等,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进而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省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如,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13个边境城市;1992年6月,又进一步开放了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6个边境省会城市和一个沿海省会城市石家庄,接着又开放了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同年,开放了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21世纪初: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