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也是人的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幼儿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年龄小, 可塑性强, 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容易成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 既要高度重视和幼儿受保护、受关照的需要, 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堵路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从小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全面发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自理教育中渗透着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意识、 服务意识的培养;生活自理教育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知识经验的积累, 做事过程中的统筹安排, 且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幼儿还可以学习迁移已有经验;幼儿在学习体验中, 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品德; 还可以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对于有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十分有益,孩子们在获得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意志力、坚持性以及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两个重要场所,这两者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及习惯的养成。然而,现在孩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 依赖性较强,究其原因就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脱节,例如:在观念上, 你认为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发展很重要,而他却认为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在内容上,你现在正引导孩子刷牙,他却全然不知;在方法上,你用游戏、故事等适合孩子的方法,他却只有命令训斥的方法;在评价上,你总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不断鼓励,他却总看到别的孩子好, 自己的孩子不行。 当双方这些不一致的教育同时作用在一个孩子身上时,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怎么提高?习惯有怎么能养成呢?在家庭中,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处处倍加呵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是造成幼儿生活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其次,家长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使其形成了依赖心理;再者,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持消极等待的态度,认为“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