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内容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二三人生早期所形成的依恋作用有多大?三、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有关研究:哈洛等人在对罗猴的研究中发现,隔离时间长的婴猴,不论它是由金属猴抚养,还是由布母猴抚养,都会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失调。哈洛、鲍尔贝等孤儿院的访问:那些孤儿们很可怜地卷缩在角落里。哈洛确信:婴-母联结在灵长目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三、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有关研究:为了确定这些由隔离造成的心理失调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萨克特(1967)追踪研究了这些猴子“社交”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这些猴子在青年和成年时期仍不适应于“社交”。完全隔离的猴子,在性成熟时期缺乏交配能力,对自己生育的婴猴也不会给予照料。持久性影响三、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有关研究:我国留守儿童的调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打工的影响更大。案例分析有没有办法补救?诺瓦克和哈洛(1975)将四只猴子分别隔离了整整一年,而后把它们带到那些比他们年幼的猴子那里去。令人惊异的是,病态的猴子在与这些天真活泼的小猴子共同的生活中竟恢复了常态。这个实验至少可以证实母爱剥夺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只要条件适宜,异常的行为模式仍有可能逐渐恢复。想一想:你将来在工作中如何帮助那些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鲍尔贝(Bowlby)的观点:鲍尔贝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母婴分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他认为,可以确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如果依恋这个节目能被合适地演出,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成人的依恋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Hazan和Shaver(1987)研究了成人的依恋做一做:下列哪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你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害怕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C.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成人依恋类型A、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20%B、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60%C、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20%课后做一做•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思考:你的依恋类型是否会影响你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会怎样影响?积极、消极?注意:成人对自己儿童早期积极或消极的依恋经验的解释,而不仅仅是依恋类型本身,决定着依恋的成人内部工作模式的质量(积极、消极)。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4)依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其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思考讨论题: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长时间地托付给老人抚养,而忽视和孩子的接触与交流。请依据依恋理论,谈谈你的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