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障碍诊疗规范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临床特性重要体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不顾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根据游戏的种类分为线上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 predominantly online)和线下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 predominantly offline)。随着全球范畴内游戏玩家数量的快速增加,游戏障碍的发病率逐步增高。游戏障碍患者以男性、小朋友青少年人群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中国多项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有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综合既往有关研究成果,游戏障碍患病率约为 5%。游戏障碍患者可能的心理学特性及危险因素涉及:有明显的个性问题,如抑郁、自卑、孤单、社交焦虑、缺少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即刻满足等,造成回避社会,很容易转向虚拟空间去实现与人交往的满足。一、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国内外研究显示,游戏障碍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成瘾游戏的特性等多个因素有关。(一)生物学因素游戏障碍患者的脑影像体现类似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和赌博障碍患者,存在额叶多个区域、腹侧和背侧纹状体等脑区的构造和功效异常。执行控制功效下降,在做出选择时含有更强冲动性,认知灵活性减少等。游戏障碍患者中脑多巴胺转运体水平下降,多巴胺受体占有率减少,提示与愉悦及认知控制有关的神经传导发生变化。游戏障碍患者丘脑、左侧后扣带回白质的各向异性值高于健康被试,丘脑白质纤维异常可能与成瘾者对游戏奖赏的敏感性增加有关。但这些脑功效异常与游戏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二)心理因素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含有高冲动性、高神经质、内向等性格特点。有些可能含有攻击性和暴力问题,部分还存在情绪调节不佳、孤单、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满意度、感知压力较大、抑郁焦虑等问题。另外,个体对于本身能否控制游戏行为的感知也是预测游戏障碍的重要因素。(三)社会和家庭因素在欺凌者、受害者、有游戏成瘾朋友的人群中,游戏障碍发生率较高。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局限性、师生关系或同窗关系不良、学校氛围较差等也与游戏障碍的发生有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与小朋友青少年游戏障碍的发病风险有关;家庭关系不和谐、单身或离异等与成人的游戏障碍发病风险有关;监护人不能陪伴或监护不力的小朋友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是游戏障碍的保护性因素。(四)成瘾游戏的有关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