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严玉颖 胡发云 吴波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第 03 期 全球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而无症状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微出血等病例数更多,造成17%的 65 岁以上人群出现认知及行为功效损害。这些无症状的事件往往是由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disease,CSVD)引发。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发生在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病因多样的病理变化过程。隐匿性的脑血管病在 50 岁左右都能够没有临床体现,因此早期发现这类疾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健康状态、及时干预潜在的危险因素,而神经影像无疑提高了脑小血管病诊疗的精确性。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精英中心(thecentres of excellence in neurodegeneration,COEN)就提出了脑小血管病 6 种核心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涉及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边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 一、神经影像标志物概述 1.近期皮层下小梗死 近期皮层下小梗死是指神经影像上支持的一条穿通动脉供血区近期(近来数周,不局限于超急性期)梗死,且有与之一致的影像特点及临床症状,其结局可能演变成腔隙灶、T2 加权序列高信号或在普通磁共振序列图像几乎消失。有关研究表明,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在急性期可能轴位剖面直径>15 毫米,甚至可达 20≤毫米(轴位剖面上的最大直径 20 毫米)(详见表1)。在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皮层下小梗死和腔隙灶的直径可>20 毫米。另外,直径>20 毫米的基底节和内囊病变的责任血管可能是几条穿通动脉,因此不应被归入这类。同样道理,前脉络膜动脉的梗死也需除外。 2.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 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是指皮层下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充满液体的腔隙(其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类似),直径 3~15 毫米(该征象多提示陈旧性病灶,相对新鲜病灶直径更小,与近期皮质下小梗死灶区别),且有与之一致的一条穿通动脉供血区既往急性皮质下小梗死或出血。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上该征象经常体现为中间低信号,周边围绕环状高信号(详见表 1)。然而,有时在 FLAIR 相上病灶不会一致体现为低信号,环状高信号也可见于其它征象。腔隙灶常见于无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且增加卒中、步态异常及痴呆的患病率。 3.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 这类异常信号在影像学上大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