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行 组 织 架 构 改 革 三大 模 式 立足当下,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吸取经验,对自身组织架构进行改革完善,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顺应新模式转型完成“换道超车”,重塑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方向可以概括为“一项系统工程,两个支撑,三个重要调整”。 新形势下,我国一些领先银行开始主动求变,率先明确并加快探索向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开放银行、敏捷银行等新模式的转型。尽管转型的模式方向不同,但这些新模式的内在逻辑都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快速应对市场高频变化并实时智能响应客户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需求的能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快推进深层次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组织机制,否则向新模式转型可能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自2005 年中资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经历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目前均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组织架构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也在持续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当前国内银行组织架构存在三种主要模式 以2018 年年报数据统计,中资商业银行总行设置的部门数量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置的部门平均数为39.6 个,通常是典型的传统业务条线管理方式;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置的部门平均数为33.4 个,专业化、矩阵化趋势明显;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与江苏银行三家头部城商行设置的部门平均数为35.3 个,组织架构与股份制银行已经非常接近。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典型类型主要包括职能式、事业部制、大部制三种,以及几种模式的混合。 传统直线职能式组织架构是当前国内银行的主流模式。采用这一架构的银行基本是按照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三个板块的具体业务职能管理,进行前台部门划分以及中后台支持职能部门的设置。 事业部制改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变革经营体制的重要方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行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探索实行“大部制”组织架构。这种架构是在原有部门之上构建更高一级的超级大部门——业务总部,成立公司金融总部、零售金融总部、金融市场总部,相比事业部制强调总分行之间纵向的垂直整合,大部制往往更强调横向之间的部门整合。在业务总部的具体设置方式上,一些银行设立了实体总部,如招商银行;也有一些银行为了压缩管理层级,并未设置实体部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