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和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减少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的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标签: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1]。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骨折和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病率为45%~57%,而髋部骨折手术的血栓并发率达36%~60%[2]。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避免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从危险因素、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并结合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的预防护理做如下综述。 1 危险因素 DVT 是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 1.1 血流滞缓 骨折后由于制动、石膏固定、牵引等引起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 1.2 静脉壁损伤 正常的血管内膜作为一个生理屏障。可防止血小板的聚集以及凝血系统激活,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发生聚集,释放活性物质,并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故促进血栓形成。骨科患者大多有外伤患者,创伤可造成血管壁广泛损伤,加上手术损伤局部组织而伤及静脉血管壁,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性溶液,以及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等。 1.3 血液高凝状态 术前禁食水、术中体液丢失导致血容量较少,血液呈高凝状态。术中输血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而库存血常有相当数量的血块和碎粒,输入这些碎粒可诱发血栓形成[4]。术后一些止血药物的使用也增加了血液的凝固状态。术后体液不足,进食少也是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4 其他因素 高龄、吸烟、肥胖、女性、口服避孕药、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有严重外伤史的患者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高[5]。大面积烧伤、长骨骨折、创伤,其中下肢挤压伤、髋膝关节手术其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50%[6]。非O 型血的人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比O 型血的人群更高[7]。髋关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