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 尤其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他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 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 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 (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 (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和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从 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 Posner、Strike 、Hewson、Gertzog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 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 教学模式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经验之前, 他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 和前概念 (Pre-conception)。替代概念是指学生在先前的正式教学中形成的错误理解; 前概念是指源于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经验的那些概念。这些前概念有些是对客观世界的朴素的反映,但更多的则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这些错误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新的错误概念。 这是因为, 学生不仅会对这种错误概念深信不疑,而且还会试图将这些错误概念迁移到对新环境、新现象的解释中去。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概念的转变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充实 (Enrichment) ,二是重建 (Restru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