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格地址引用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单元格引用的概念,并重点掌握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2 •通过公式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以及知识向实际迁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对于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解。并在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单元格地址相对引用的意义;公式复制时的变化规律。2 •难点: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和区别。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放弃了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演示设备,而采用了黑板和简易的自制教具,目的是利用引导发现法和探究研讨法进行教学。努力使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教学中不断的设障质疑,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教学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每个环节都是从实践出发,产生问题,然后找出解决办法。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形成步步紧逼的阶梯形式,目的在于会聚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完成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具:黑板上的两个表格,3 个按表格制作好的带方孔的硬纸板。教学过程环节一:学习单元格引用的概念1 •由复习引出问题:教师:(设问)如果学生甲的某一科成绩改变时,我们希望他的总成绩也能随之变化,能做到吗?(引导)前面在学习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时,有一种情况是使用单元格地址作为运算项的,如“=B1+C1”。此时不直接使用单元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单元格内数据发生变化时,公式的结果也会随之变化。2 •教师:在公式里使用单元格地址作为运算项(内容)的计算方法,称为单元格引用。(板书课题)单元格地址的引用3・强化练习:请 5 号同学写出在 E3 单元格里计算学生甲的总成绩的公式来(使用单元格名称)。4•板书:E3=B3+C3+D3(公式 1)环节二:初步认识单元格相对引用1 •提问:要想按类似的方法求出学生乙、学生丙、学生丁等人的总成绩,应当怎样去做?学生:讨论,并按自己的想法写出答案。教师:①先按学生思路重复书写学生乙、丙成绩的计算公式;② 提出问题:如果表格项目很多,这样的公式要书写多少遍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呢?③ 引导一一公式复制:将 E3 里的公式复制到 E4,并让学生尝试上机操作,观察结果。2 •设问:自动填充柄的一个作用是复制公式,但为什么公式复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