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强调“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这种文学观念被称为( ) A.再现说 B.体验说 C.实用说 D.表现说 2.德国19世纪著名作家歌德曾把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为( ) A.艺术家必然是自然的主宰 B.艺术家只能是自然的奴隶 C.艺术家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 D.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3.文学语言节奏的三种类型是( ) 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 B.声调、语调、情调 C.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D.单音型、双音型、和声型 4.伊格尔顿听说的“语言学革命”主要发生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 C.启蒙运动时期 D.20世纪 5.下列选项中,对“意境”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 B.意境是华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C.意境是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D.意境是一切文学类型的最高追求 6.“意象”的古义指( ) A.内心意象 B.表意之象 C.艺术形象 D.心理意象 7.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关系是( ) 2 A.次序 B.视角 C.时距 D.频率 8.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属于( ) A.表情性人物 B.表意性人物 C.“性格”人物 D.“圆形”人物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 ) A.诗歌、小说、散文 B.史诗、悲剧、喜剧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 10.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诗歌( ) A.以叙事为主流 B.以抒情为主流 C.以议论为主流 D.以讽刺为主流 11.现代风格学认为,作为未经使用的素材整体,语言是一种( ) A.编码 B.解码 C.中性代码 D.核心代码 12.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鲜明地体现了( ) A.时代风格 B.地域风格 C.民族风格 D.流派风格 13.“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思是指( ) A.意义决定语言 B.语言决定意义 C.语言与意义同等重要 D.语言超越意义之上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自然界中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15.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