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王 莺 wangy@msit21.com 一、思考背景:把理解当作了唯一的学习目标。 (一)语文课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①留下语言(字写对 书读懂 话说好 文写通 ); ②留下形象; ③留下感悟; ④留下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如何从聚焦教师“教”的课堂,转型为聚焦学生“学”的课堂) 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一个缘意习文的过程。 (二)学习 1. 要素: ①行为主体:学生 ②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过程与方法:感受、参与、尝试、寻找、讨论、合作、分享… …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领悟 ③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2. 四大转变: 由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由强调目标到强调过程的价值; 由强调教材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由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 3. 一节好课: ①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 ②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 ③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 。 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一)在对话中成长: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理论对话; 1 . 学会与教材对话:用足教材,开发教材。 (1 )阅读视角:读者、教师、学生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2 )教材的特色、妙处: ① 文本的精华区(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 ) ②认知的冲突区 ③知识、经验区 文本细读----语言(字斟句酌):本语言的关键点:精华处、矛盾处、 空白处 文本细读----多向潜入:优化活动形式,强化主体意识(诵读、比较、还原、品评、改写) (3 ) 把握目标: 向心性 1 ) 把握年段的阅读目标。 2 ) 切合单元主题特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 ) 3 ) 依据课文表达特点。(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 4 ) 扣住课后练习(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 2 . 研究学生:了解儿童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 每个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个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