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文化特征论 我国有将近5 0 0 万平方公里海域和5 0 0 0 多处岛屿,海岛面积共有8 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 .8 万多公里,地理位置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地带,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前哨。 浙江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有2 1 0 0 多个大小海岛和2 2 0 0 公里长的海岸线。在海岛和海岸上散布着众多的渔村,聚居着密集的人口,是我国渔村较为集中的区域。 渔村是村落家族中的一名重要成员。渔村文化研究在整个村落文化研究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本文拟从浙江的渔村实际出发,专就渔村文化特征方面进行必要的探讨,以便为确定和制订渔村文化发展战略,开展和推动渔村文化活动提供某些依据。 渔村的地域生态特征 渔村是“村”的一种特别存在模式,有其区别于别的村落的明显特殊性。它在所有村落群体中是高度个性化的。从地域角度看,它总是分布在沿海的滨海地带和大小各式的海岛上。远离海岸的陆地决无渔村。当然,这是指海洋捕捞而言。渔村这种特定的自然生成和存在方式,必然构成其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特征。自然存在形态是文化存在形态的母体。因此,了解并把握这种特征是研究渔村文化的前提和先导。 从地域上考察,渔村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偏远性。就一个县而言,渔村一般远离县城。同陆地隔断的海岛必定孕育渔村;在海岸线上,依山傍海、腹地狭小、便于进出、可作避风的港湾和滩涂边上星星点点、散散漫漫地分布着渔村。腹地广大的沿海区域,因为可以构筑塘坝,有利于发展较为安全可靠的农耕业。很难形成单一的渔村。“天涯海角”多渔村。相对而言,渔村较一般的农村总是交通更为不便,分布更为偏远。这就自然形成了它的偏远性特征。 二是封闭性。海岛上,环顾四方是茫茫的大海,大风来临,舟楫不通;海岸上的渔村,大而言之几百户、上千户,小而言之几十户、十几户,因是陆地的“尽头”,有的公路不通,要翻山越岭才能接触外部世界,即使公路已开通,车班也稀。由于这种“孤立”和偏远,自然形成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使渔民心理和渔村的文化传统长期凝固不变,造成了文化发展的滞后现象。当然,这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是相对的、变化的。在远洋捕捞作业时,它又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它可以和港台甚至国外发生“交往”,从而在文化上进行互渗、互补。但总体上看,渔村是封闭的。 三是辽阔性。海岛渔村自不待说,四周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极目远眺,海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