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人 的 本 质 与 人 生 价 值 观 第 一 部 分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科 学 认 识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人 的 本 质 的 理 论 , 消 除 人 的 本 质 自 私 论 的 影 响 ; 树 立 为 人 民 服 务 的 人 生 观 和集 体 主 义 的 人 生 价 值 观 , 把 握 其 内 容 要 求 及 其 对 人 生 的 意 义 , 明 辨 几 种 错 误 的 人 生 价 值 观 ; 培 养 科 学 的 人生 态 度 , 正 确 对 待 人 生 挫 折 ; 认 识 实 现 人 生 价 值 的 前 提 和 条 件 , 确 立 衡 量 人 生 价 值 的 正 确 标 准 , 在 为 人 民服 务 的 社 会 实 践 中 创 造 和 实 现 崇 高 的 人 生 价 值 。 第 二 部 分 理 论 要 点 阐 述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产 生 以 前 关 于 人 的 学 说 中 国 古 代 关 于 人 的 学 说 古 代 人 们 对 于 “ 人 是 什 么 ” 这 一 问 题 的 回 答 是 从 直 观 感 受 方 面 , 对 人 与 动 物 之 间 区 别 的 描 述 , 也 就是说 , 人 们 最初对 自 身的 认 识 主 要 是 从 人 的 自 然属性开始的 。 《列子·黄帝》中 就叙述 了黄帝时代 人 们 对 这一 问 题 的 看法:“ 有七尺之 骸, 手足之 异, 戴发含齿, 倚而趣者, 谓之 人 。 ” 这 种 认 识 虽然也 提 到了人 的手足分 工问 题 , 但其 重点 不在 这 里, 而是 从 外观 、 生 理 的 角度 如身高 、 头发、 牙齿和 行走姿势等区 别 人 与动 物 , 因此这 种 区 分 实 际上很幼稚, 也 很模糊。 随着人 类社 会 的 发展, 对 人 的 社 会 属性也 开始有了更多的 了解, 春秋战国 时期是 中 国 古 代 思 想百家争鸣的 时期, 也 正 是 从 这 一 时期开始, 中 国 思 想家对 人 的 本 质 的 认 识 逐渐转向社 会 属性。 孔子最早认 识 到这个问 题 , 提 出了“ 性相近, 习相远” 的 命题 。 孔子从 对 日常生 活的 观 察中 发现 , 人 性即某种 人 的 类本 质 具有一 定的 共同性, 而其 具体 表现 如风俗、 习惯等则差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