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引言引言部分要探讨的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哲学的功能是什么?第二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讲,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我们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我们太关切哲学了。这种关切深入到我们的基因和血液里,以至于大多时候我们并不自知。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境况中,才会发现,我们总是能从哲学中找到指引和安慰。所以,冯友兰先生讲,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曾说《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在她困难时期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当然,也但愿她在目前的境遇下仍然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指引和安慰。那么关于第二问题,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把它总结为四个字:内圣外王!内圣,是说人的内在致力于心性道德的修养。外王,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领袖,他讲的其实是人的社会功用,在读书中,我自己理解,外王其实讲的是一种掌控力,往大了说,就是在各种境况中,可以掌控局势,左右事务的走向;往小了说,可以掌控自己,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种掌控中,无论大小,体现的是王者的风范和精神。所以,中国哲学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不仅强调实现道德价值,而且要求承担社会责任。冯友兰先生讲“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各派各2家的观点进行了精要论述。北大前校长傅斯年先生曾讲:“道家修身,儒家做事,法家治国”,这也正是我在读书时感受比较深刻的一些地方,所以,主要选择这三家的一些观点来讨论。一、道家修身——“知常曰明”为什么把道家作为修身之道,因为道家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全生?如何避祸?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把道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人物是杨朱,他的主要思想是“轻物重生”,孟子对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价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说,只要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就可以救助世道,那他也是不干的,为什么呢?因为毛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凡是有损自身的事他都不能干。因此道家早期的思想是从私,就是首先要保全自身。道家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知常曰明”,常指得是事务变化的常理,也就是规律和法则,它强调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