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劲秀:北宋时期监察御史对苏轼的群体构陷一代文豪苏轼(苏东坡)自幼饱读经书,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很想有一番作为,期望实现自己人生的夙愿。他在一首《沁园春》词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政治抱负和豪迈情怀。“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大有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李太白“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气魄。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他天真浪漫、敢于直言的个性与当时官场专制腐败的生态环境格格不入,水火难容,以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一生比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经历的挫折更多,遭遇的磨难更大,受到的打击更惨。苏东坡不仅一生屡遭权贵、小人的谗毁,动辄得咎,先后8 次被革职、降级、外贬,大量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冤案的磨难和贬斥的途中,一生壮志难酬,理想破灭,而且曾经遭遇诬陷,陷身囹圄,差一点被明正典刑地处死。苏轼悲剧性的人生命运多是那些利用手中监察、纠弹等职权的监察御史们对他深文周纳、罗织罪状、横加构陷,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头上造成的。御史们罗织各种罪状对他的构陷一波接着一波,从未消停,伴随着苏轼的一生。御史谢景温诬陷苏东坡贩运私盐治平四年( 1067 年)英宗病逝,神宗赵顼继位。当时的宋王朝政风吏治每况愈下,内忧外患令北宋朝廷寝食不安,改革积弊势在必行。赵顼登上神宗皇帝的宝座后,决心励精图治,改革弊政。熙宁四年( 1071 年)苏轼上书向神宗进言,谈论新法的弊病。劝告神宗不要“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引起推行新法的王安石强烈不满,御史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他当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也是王安石的提携。他见王安石对苏轼反感,为了讨好王安石,谢景温就利用自己御史的职权到皇帝跟前检举苏轼,诬奏苏轼在父亲苏洵去世,扶柩返川时,曾在船中贩运私盐,企图给苏轼治罪,并兴师动众下令对淮南、江南、东西荆、湖北、夔州、成都六路转运司严加调查,搜集罪证,并逮捕水师士兵和船上篙工严加穷究。虽然制造了一个查办天大案子的恐怖气氛,但是结果什么罪证也没有查到。其实,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时,英宗诏赐银绢,大臣韩琦赠银三百两,欧阳修赠银二百两,苏轼均婉言谢绝。如果苏轼是个贪图钱财的人,名正言顺地笑纳这些高官馈赠的银子就是,何必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干贩卖私盐的勾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