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项目背景及立论依据1.1 本项目研究的必要性早在三千年前,中国的农民已开始淡水鱼塘养鱼;两千年前,又开始在沿海养殖软体水产。数个世纪以来,水产养殖(鱼类、贝类及水生植物)大部分作为一种小规模自给行为而存在,产量较低。但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水产养殖业突飞猛进,目前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食物生产体系。专家认为,三十年后,水产养殖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鱼类及甲壳类消费资源。水产养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急速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人口数量开始飞速增长,专家们担心数亿人口将深受食物匮乏之苦。因此,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始鼓励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养殖,从而解决贫困人口食物营养并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在同一时期,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大力鼓励水产养殖。可以说,现代化水产养殖是生逢其时。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几年,世界人口数量从40 亿激增至60 亿。人口增长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同时,野生鱼类的捕捞无法跟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 二 十 世 纪 国 际 渔 业 及 水 产 养 殖报 告 》 (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00),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野生鱼类捕捞量踌躇不前,进入九十年代后没有增长。预计全球野生鱼类捕捞在未来几年内甚至可能会下降。FAO指出,全球主要海产品资源中约有四分之三已达最大产出潜力。国际市场对鱼类及其它形式的动物蛋白的需求不断增长。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院(该研究院隶属于一全球性农业研 究 网 络 ) 的 一 位 高 级 研 究 人 员 克 里 斯 多 夫 - 德 尔 加 多(Christopher Delgado )说, “直到现在,发展中国家人口饮食结构还是以淀粉为主,但这些国家的人们已开始寻求其它饮食资源”。全球有数百万人以鱼类为主食。FAO统计数据显示, 2002 年非洲地区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19%是来自鱼类,中国是21%、亚洲是23%。依国家层次来看,鱼类占营养需求的比例更高,就菲律宾而言,53%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是来自于摄取鱼类。Subasinghe 指出,发展中国家人民经常以鱼类尤其是价格低廉的淡水鱼类的主要原因,是因该鱼类是贫困民众所消费得起的鱼类。除家计经济考虑外, “吃鱼”有更多好处。 鱼类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 D、磷、镁、硒及碘等等,即使是一小块鱼,亦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