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2013-1-4 9:19:01 阅读数: 153 【打印】( 教基一〔 2012〕15 号教育部颁发时间 2012-12-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 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 情绪调适、 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 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