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争议题目汇总第 1 页 共 6 页心理学第一章一、单选1.“引水上山”体现了人类心里的(C)特点。(10)A .概括性B.预见性和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二、多选1.“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说明人的心理(BCD )(3)A .来源于自然现实B.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C.来源于社会现实D.有社会制约性2.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BCD )A .主观主义B.客观主义C..环境主义D.强化主义3. 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其认知与行为的特点是(ABC)( 12)A .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征B.认为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聪明C..倾向于建立表现目标D.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策略心理学第二章一、单选1.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C)。(T8)A .具体化B.形象化C.系统化D.抽象化2.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这种思维形式是(A) 。(T4)A .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动作思维D.语词逻辑思维3.分析事物抓住其本质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是( A )。(T9)A .抽象B.概括C.分析D.综合4.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l?”许多同学都肯定地回答是1,而一个同学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这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 C )。(T7)A.流畅性B.变通性C.独特性D.独立性5. 漫画家画人物时仪勾勒数笔,别人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知觉特征是( D )(T12)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6.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A )(T24)A.联想B.幻想C.理想D.想象7. 人在刚进入电影院时,感觉阈限的变化是( B )(T29)A.缓慢下降B.急速下降C.缓慢上升D.急速上升8.立体感是利用知觉的(C)。 (T5)A .运动视差B.纹理色差C.双眼视差D.运动透视9.小光同学参加英语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英语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造成这种遗忘的原因是(D)。 T27)A .干扰B.提取失败C.衰退D.动机性遗忘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属于 (A) 。 T3)A .形象记忆B.动作记忆C.情绪记忆D.逻辑记忆11.我们背单词时,容易记住前面和后面的,中间的易忘记。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D)。T29)A.痕迹消退说B.同化说C.动机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12.如果你站在大桥上看桥下湍急的水流,不一会儿,你会感觉桥在动。这种心理现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