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介绍 在节气中,“立”是开始的意思,所以立春即有春天开始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只是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立春时(日平均气温连续 5 天达 10 摄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 天为一候)平均气温 10℃至22℃的时段。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的含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 2 月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 24 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 45 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由来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进行鞭春之礼,意在鼓舞农耕,进展生产。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 24 个节气的记载。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还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奇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