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小城乌尔姆,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身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2005年被确定为“国际物理年”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走近作者赵鑫珊(1938—),教授,作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为了在北大多待一年故意考试不及格而留级。他将众人的不屑与不解当作动力,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国际大师们的原著,打通文理科界限,为自己种下了哲学、艺术、科学的种子,为后来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有《哲学与当代世界》《贝多芬之魂》《天才与疯子》《人类文明之旅》等。解题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类人的代名词——科学家。所以标题揭示了文章内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第5—16段)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17—18段)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结语,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重点研读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往事,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做了铺垫。2.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作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什么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4.分组讨论,概括出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的具体表现。音乐上:6岁学小提琴,13岁爱上莫扎特;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喜欢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几乎每天都要拉小提琴,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还能弹一手好钢琴;常常与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4.分组讨论,概括出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的具体表现。文学上:•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纳;•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盛赞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同卡夫卡也有过交往,在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5.作者通过列举爱因斯坦推崇音乐和文学的生动事例,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进而明确第二部分的层次。第一层:(第5—7段)推崇音乐——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美,不可或缺。第二层:(第8—14段)推崇文学。1.(第8—11段)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点,魅力永久。2.(第13—14段)科学与艺术——相互补充,情理交融。第三层:(第15段)科学与艺术——和谐的美,值得追求。第四层:(第16段)科学与艺术——有想象力,是相通的。6.说说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1)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