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狂犬病的防治 一、概况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一种乙类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 100%。 二、病原学 1962年,狂犬病病毒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 狂犬病病毒结构:狂犬病病毒外形似一子弹,一端为半球形,另一端扁平。 狂犬病病毒理化特性: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0%乙醇、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酸(Ph4以下),碱(Ph10以上)敏感,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杀灭,磺胺药等抗生素对本病毒无效,狂犬病病毒对日光、紫外线和热敏感,病毒悬液经 56℃30-60分钟或 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因此也易被巴氏消毒法消毒; 狂犬病病毒致病特性:狂犬病病毒具有严格的嗜神经特性,动物实验显示,不同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易感性与动物机体的乙酰胆碱受体含量呈正相关。狂犬病病毒在组织培养的细胞上增殖,一般都需要一段适应阶段,经过细胞连续传代,除了发生对细胞适应性的改变提高病毒增生滴度,还经常伴有其他一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如病毒毒力的减弱、病毒表面糖蛋白发生改变等。 三、流行病学 (一) 流行环节: 2 ⑴传染源:感染狂犬病的犬是我国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狂犬病宿主动物有犬、狼、狐狸、猪、猫、鼠等,还有食肉动物及蝙蝠。 由于从狂犬病病人唾液中可以分离到病毒,因此护理病人的人必须注意个人防护。 ⑵传播途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通过唾液使狂犬病毒进入人体,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无损伤的正常粘膜进入人体,或带有狂犬病毒的液体溅入眼睛,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但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体的例子要少得多,另外,通过吸入空气中带有狂犬病毒飞沫而感染的例子也很少见,只有空气中狂犬病毒的浓度达到极高程度时,才可能发生。 病毒在咬伤部位侵入,在局部组织中短时间停留,可到 1-2周。病毒可从神经肌肉交界处的神经感受器或其他神经组织细胞的神经感受器,或暴露于粘膜浅表处的神经感受器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吃患病动物的生肉感染或动物间残食感染,也可能是是通过消化道或口腔黏膜双重途径感染。 ⑶人群易感性: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狂犬病具有普遍的易感性。 (二)流行特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超过 5.5万人,其中 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欠发达国家,儿童是受狂犬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