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over 方法具体实现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Push- over方法是近年来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价新方法,既考虑了计算的简便性,避免了以往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繁琐,又兼顾了构件的弹塑性性能,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成为目前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热点。 国内外许多组织将其纳入抗震规范,如美国的ATC-40、欧洲的Eurocodes 8规范以及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等。 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确定施加水平荷载的加载模式、构件截面的屈服内力以及停止加载的条件是实现Push- over方法的关键。 《Push-over分析法及其与非线性动力分析法的对比》 Push-over法正是顺应了这些要求,近些年兴起的一种地震分析方法。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而不是作为设计结构构件的替换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结构的内部反应机制,给出有关结构强度极限、相应变形、强度分配不连续性以及可能遭受严重破坏的部位等有关信息。 《Push-over分析方法在双柱桥墩抗震性能评价上的应用》 对于桥梁结构抗震分析主要是对墩柱抗震性能的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线弹性反应谱法、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等效静力分析法等。 线弹性反应谱法由于难以正确反映结构开裂后的非弹性阶段的特性,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由于需要准备包括场地地震波等在内的大量数据,且其计算繁琐,难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广泛推广;等效静力分析方法由于其计算过程简单、而且实用因而在桥梁抗震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Push-over方法则是应用最多的等效静力分析方法,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有关Push-over分析方法的思想其实在很早时就已提出,当时主要用于理论研究。Imbsen和Penzien等提出用于桥梁的抗震能力评估。1975年,Freeman等人在Push-over分析方法中引入了地震需求谱和能力谱曲线的概念,发展了Push-over分析方法,并促进了Push-over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推广。 本文将Push-over分析方法应用于双柱墩横向抗震性能的分析。对于结构形式简单的桥墩,采用在质心处施加集中力的地震力分布方式,并且在非线性或非弹性效应出现之前所有力和变形是成比例的,通过塑性铰的逐步形成方式来形成结构的倒塌过程。 评价墩柱抗震性能计算过程: (1)准备数据、确定模型。包括建立结构模型,确定结构尺寸、材料特性和恢复力模型及估计塑性铰可能出现的部位; (2)计算结构所承受的重力荷载,及可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