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肺 脑 复 苏 新 进 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一、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临床意义自 60 年代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仍很低, 即使在美国, 除了拉斯维加斯及西雅图等少数地区的复苏成功率比较高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复苏成功率亦不足2% 。国际复苏指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最终目的在于尽可能提高临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尽可能的减少复苏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其临床意义包括:①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②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③推荐经过严格循征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④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⑤提供了最新的知识、 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并在世界范围进行快速的、 规范化的推广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从而让全世界所有的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的急救方法和技能,并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以胸外按压的频率与人工呼吸的比率为例,就可以说明心肺复苏制定的意义。在 2000 年之前,推荐的比率为5:1;在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该比率为 15:2;而 2005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比率为30:2。其比率的变动是在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结果,是直到目前为止最佳的按压 /呼吸比率。在下一次的指南修正中,30:2 是不是维持不变,抑或变动为 50:2 或其他的比率, 目前尚不得而知。 从过去的经验看这一参数就一直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但世界各国在 30:2 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所有科学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就有了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可能性。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及相关数据将对下一次的指南该参数的修正产生重大影响。电除颤的变动是另一案例,2000 年指南建议给予 3 次电击后,实施CPR 1分钟后评估循环情况,每次电击期间不进行CPR。2005 年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应用 AED 时,给予 1 次电击后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而循环评估应在实施 5 个周期 (约 2 分钟 )CPR 后进行。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1 次终止室颤,中断按压去检查可能并不存在的室颤, 其合理性值得怀疑。 而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 十分必要。当然,除了对复苏的环节、过程、步骤及方法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之外,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 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苏生存链的四个环节中: ①有医护人员及早到达现场;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