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 2~ 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一、病原学肠道病毒 70型( 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 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 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 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CA24v 也属微小 RNA病毒科, 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 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CA24v和 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 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 12-48 小时,最长可达 6天。(二)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4.流行特征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80年代和 90年代,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