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和免疫infectionandimmunityofvirus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第二节抗病毒免疫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类型与致病机制;2.干扰素的产生,分型及作用机理;3.抗病毒免疫与中和抗体。1.病毒在体内播散方式、致肿瘤作用;2.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了解机体的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病毒的致病作用pathogenesisofviraldiseases第一节(一)水平传播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包括人-人和动物-人之间(包括通过媒介)的传播,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由亲代宿主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人类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也可见其他方式,例如围产期哺乳和密切接触感染等方式。(二)垂直传播《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及途径病毒种类呼吸道空气、飞沫或皮屑流感病毒、鼻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部分EB病毒与肠道病毒、水痘病毒等消化道污染水或食品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部分腺病毒血液注射、输血或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HIV、HBV、HCV、风疹病毒、HCMV等眼或泌尿生殖道接触、游泳池、性交HIV、单纯疱疹病毒1、2型、肠道病毒70型、腺病毒、乳头瘤病毒经胎盘、围产期宫内、分娩产道、哺乳等HBV、HIV、CMV、风疹病毒等破损皮肤昆虫叮咬、狂犬咬伤、鼠类咬伤乙型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汉坦病毒等(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1.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effect,CPE)《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损伤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不同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作用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stateinfection)《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性感染。但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麻疹病毒感染CEC原代细胞引起细胞融合3.包涵体《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狂犬病脑组织切片中的内基小体4.细胞凋亡(apoptosis)《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病毒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凋亡,这一过程可能促进细胞中病毒释放,限制细胞生产的病毒体的数量。但有些病毒感染则可抑制宿主细胞的早期凋亡,提高细胞产生子代病毒体的数量。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生。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病毒的免疫逃逸是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二)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免疫逃逸机制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细胞内寄生通过逃避抗体、补体及药物作用而发挥逃避免疫机制的作用。抗原变异HIV、甲型流感病毒高频率的抗原变异使得免疫应答滞后。抗原结构复杂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型别多致使免疫应答不力。损伤免疫细胞HIV、EB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在T或B细胞内寄生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降低抗原表达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抑制MHC-Ⅰ转录、表达。病毒的免疫增强作用登革病毒等再次感染,中和抗体能促进病毒进入单核细胞,导致病毒血症及病毒-抗体复合物形成,导致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等。(一)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潜伏感染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三、病毒感染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