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电影需要更注重商业模式--关于商业电影的对话时间:2010 -02-21 17:22对话者 :林西平 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喻群芳 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时间: 2010 年金 1 月地点:珠影集团喻群芳(以下简称喻)去年中国电影取得了很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票房总收入达到了64亿,与前年同比长了40% 。这与一大批商业国产大片投放市场分不开。最近张艺谋拍的《三枪拍案惊奇》,尽管票房很好,但也来了不少的批评声音,有的甚至说这是商业电影的堕落,说张导演只顾 "谋钱"不顾品格。您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对大腕导演应该有一种宽容心态林西平(以下简称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对《三枪》这个片子,现在网上有很多评论,有的网民也在骂娘。 很多观众是冲着张艺谋的名声去看的,对这部影片有很高的期望值。一看《三枪》和张导以往气势恢宏的影片差距太大了,心理落差非常大,所以就叫骂。斯文一点的认为《三枪》把张艺谋的名声糟蹋了,透支了张艺谋多年积累的品牌;尖刻一点的说这是宝马厂做出的夏利车; 泼辣一点的就说张艺谋骗钱。 但骂归骂,《三枪》毕竟有 2 个多亿的票房。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 《三枪》迎合了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一般人都把张艺谋看做大艺术家。要求一个大艺术家,拿出来的就应是传世之作,这样太苛刻了。世界没有一个导演拍出的每部电影都是传世之作。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指望张艺谋每部片子都能达到艺术颠峰水平。在当今电影市场商品属性凸显的时候,在电影市场急剧升温的情况下,在所有投资人都关注票房回报的情况下,再牛气的导演,再有个性化追求的导演,都会低下那颗高傲的头,去探索商业影片的创作经验。因为大家都明白,一部投资相当规模的影片如果在商业上惨败,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找你拍电影,这对一个导演的发展,是有严重影响的。对大腕导演拍商业片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不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去看一个导演的所有片子。我觉得张艺谋很有勇气,用这么自己这么大的品牌,去拍这么一个小容量的商业题材。他也很有智慧,用不大的投资,赚取了两亿多的票房收入。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肯定的心态看张艺谋拍《三枪》。应该研究《三枪》的商业模式喻:我觉得张导拍《三枪》 ,肯定是有周密的策划的。他三年没拍戏,奥运会完了第二年就要拿出一部片子,放进市场又不能无声无息,只能短平快。于是用了一个美国影片的桥段。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有周密的考虑,用了一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