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一节主题班会看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论文策划人姓名: 二零 XX 年 XX 月 XX 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一节主题班会对同学的影响 20XX 年桂林市开展主题为“抗震救灾精神”中学校主题班(团、队)会竞赛,笔者组织本校 08-5 班同学开展此次主题班会,班会题目叫“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心”。班会的过程是: 1、观看同学自己在网上找出来的关于抗震救灾的视频 2、同学进行模拟场景表演 切入点 1:灾区同学被困时表现出来的冷静、冷静、坚韧。 切入点 2:灾区同学在救灾现场表现出来的勇敢、自强不息、敢于抗争的大无畏气概。 切入点 3:各地年轻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巨大分散力、向心力和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校德育训练需要生活化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更深刻地熟识到,训练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心灵的净化,不是煽情的演戏、虚伪的眼泪可以做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只有真诚,才能涤荡虚伪的厚尘、功利的得失心,让每一个人深有感悟,让心灵中的纯净之地散发出刺眼的光线。 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必需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同学各种道德熟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同学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训练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训练,社会即课堂。同学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训练的生活化,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敬重。德育并不是同学敬而远之或高不行攀外在的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同学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里合理合法地逐步满足长期的生理需要、平安需要、归属需要、敬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三、同学表现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主要是唱歌和朗诵以及发表感想。 四、老师总结 抗震救灾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分散力、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曾经饱受诟病的 80 后、90 后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活跃在救灾、捐助等现场,表现突出,让人眼前一亮。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在灾区的这些我们认为是“草莓一族”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