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感染背景•肠道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群隐性感染甚为普遍,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多数为轻症,但重症病例出现:心肌炎、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弛缓性瘫痪性疾病等,可危及生命,尤其在小儿。背景•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遥远熟悉学习内容•肠道病毒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重症手足口病分期及诊治疗•预防和预后病原学•属于小RNA病毒科,单链RNA•成熟病毒颗粒为球形,二十面体,直径17-30nm•病毒由核酸+衣壳组成。衣壳由VP1、VP2、VP3、VP4四条多肽组成,其中VP1位于核酸衣壳最外侧包含主要的中和抗原,为免疫优势衣壳蛋白。VP4位于最内侧。病原学•病毒RNA基因组呈线状,链长度约为7.5kb,其5'端和3'端为非编码区,中间部分约长6.6kb,为一连续开放阅读框架(ORF)。•5’核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小RNA病毒科同源性可达90%,在5'端的起始点共价连接着一个由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VPg,由22-27个氨基酸组成,在肠道病毒高度保守,是启动RNA合成必须的。•ORF分P1-P3区,其中P1区编码VP1-VP4,P2、P3编码非结构蛋白。肠道病毒结构及基因组成示意图病原学•早期根据肠道病毒在人和灵长类动物细胞上的增殖能力、致病机理、抗原差异性等,最初将肠道病毒分为三种: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A)和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B)、埃可病毒(Echovirus)。后来越来越多的发现生物学特性的交叉重叠,故不再进行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和埃可病毒的划分,将新发现的肠道病毒68型开始统一按发现序号命名。人肠道病毒属及其分型EV:entervirus,肠道病毒;CV: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E:echvirus,埃可病毒;PV:polio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病原学肠道病毒酸(pH3.5),70%酒精,5%来苏水,低温1%过锰酸钾,1%双氧水,含氯消毒剂高温(56℃半小时)干燥紫外线不敏感敏感发病机制•病毒由呼吸道或口腔至消化道入侵局部粘膜,病毒与宿主细胞蛋白受体结合,数分钟内完成插入、脱衣壳和释放RNA基因入宿主细胞质中进行装配和复制。•粘膜下淋巴组织复制远端淋巴结、肝脾、骨髓(此阶段为轻微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心、中枢神经系统、肺、肝、肌肉、胰腺(此阶段为严重病毒血症)淋巴通道扩散肠道病毒感染过程示意图侵入门户出生时或新生儿期感染经口或呼吸道咽或下消化道扁桃体、深颈部淋巴结、肠道集合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先天性感染(轻微病毒血症)中枢神经心肝、胰、肾上腺呼吸道皮肤和粘膜严重病毒血症抗体出现,病毒血症停止,继发感染部位病毒含量减少(轻微病毒血症)多数感染者(儿童感染者中约90%)少数感染者流行病学•传染源:有症状的患者及无症状或隐性感染者,呼吸道排毒1-3周,消化道排毒2-3月,早期可在血液、胸水、尿、骨髓中检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途径粪—口次要途径呼吸道分泌物间接接触污染物(玩具、衣物等)特殊途径经胎盘垂直传播—宫内感染、母乳传播、接触含病毒的阴道及宫颈分泌物••流行季节:温带夏秋季流行、热带全年均可发病•免疫:感染后有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IgG、IgA、IgM),病后1周可出现,3-4周达高峰,对同型病毒具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不同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后不能提供交叉免疫保护,故可重复感染。•母亲抗体可通过胎盘、母乳对胎儿和新生儿产生保护。•潜伏期:一般7-14天(2-35天)。•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次感染,其中90%无症状。病理学•中枢神经系统、心肌、肝、肾、肾上腺、胰腺、骨骼肌等受感染后表现为局灶性坏死及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急性发热:3月龄以下小婴儿非特异性发热最常见原因,或伴有易激惹、嗜睡、纳差、呕吐、腹泻、出疹、上呼吸道症状,一半婴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发生无菌性脑膜炎,但没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咽炎、肺炎疱疹性咽峡炎:台湾研究显示症状性EV71感染其中10%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手足掌背面均可出现,也可见于臂、腿、臀部皮肤3-7mm,较水痘小,质较硬口腔舌、颊粘膜、硬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