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说的是谁呢?杜甫杜甫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1.读书和壮游时期。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有“致君尧舜”的理想,代表作《望岳》。2.长安十年时期。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3.战乱流离时期。“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经历了国破家亡。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贫困交加,生活窘迫。江舟飘零。代表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高》等。杜甫的创作历程春望杜甫朗读诗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理解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指都城长安。破:残破,破败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深:茂盛,茂密。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事。别:离别。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连三月:连续数月。抵:值,相当。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轻刮,抓挠。浑:简直。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朗读诗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国都沦陷,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了解背景探究诗歌1、本诗题目为《春望》,哪些诗句写的是“望”的内容?“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都、山河、城、草木、花鸟悲伤难过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内涵?”望见京城长安破败之景。盼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希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期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望:有望见、看见;盼望、期望之意。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和“深”字的深刻含义。①“国”字后加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触目惊心;②“草木”后缀一个“深”,描绘出了乱草遍地,人烟稀少的荒芜之状,令人满目凄然。③“破”“深”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这些景物的描写,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春天的长安城内竟会草木疯长,那以前和平年代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为何出现如此景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得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