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TFTLCD发展历史VIP免费

TFTLCD发展历史_第1页
1/7
TFTLCD发展历史_第2页
2/7
TFTLCD发展历史_第3页
3/7
TFT-LCD 生产及发展概况 The Manufactur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TFT-LCD LUO Li-ping, YUN Xiang-nan, KIM Ki-yong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ing of the 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 has been simply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ing profile of TFT-LCD for cost of production, resolution of screen, brightness, angle of vision, and power consumption, etc. was also introduced. Keywords: TFT-LCD; Development; Profile 1 历史回顾 1888 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 Reinitzer 在观察从植物中分离精制出的胆甾醇苯甲酸酯(Cholesteryl Benzoate)的熔解行为时发现,将此化合物加热至145.5℃时,固体熔化并呈现出一种介于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半熔融流动白色浊状液体,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温度升高至178.5℃时,才形成清澈的各向同性液体(Isotropic Liquid)。1889 年,德国物理学家O. Lehmann 在附有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此半熔融流动白色浊状液体化合物具有各向异性结晶所特有的双折射率(Birefringence)之光学性质,即光学各向异性(Optical Anisotropic),并将这种类似晶体的液体命名为液晶(Liquid Crystal)[1]。在液晶发现之后,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并合成了大量种类繁多的新型液晶化合物。1922 年,G. Friedel完成了历史上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的液晶分类,即迄今一直被沿用的按液晶分子排列进行的分类:近晶相(Smectic)、向列相(Nematic)和胆甾相(Cholesteric)。1933 年,V. Freedericksz等[2]研究了液晶在磁场(或电场)下的变形及其阈值,即所谓的Freedericksz转变,为后来液晶显示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1963 年,Williams 等研究发现液晶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Williams 畴结构[3],即电光效应。1968 年,美国 RCA 公司的G. H. Heilmeir 等[4-5]发现了液晶的动态散射(dynamic scattering,DS)效应,首次制成了静态图像液晶显示器,这标志着液晶显示的诞生。随后,日本的Sharp、Seiko、Casio 等公司在美国公司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液晶显示器产品的大量生产,并不断发展[6]。 在驱动方面,主要经历了无源液晶显示(PM-LCD)到有源液晶显示(AM-LCD)的发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TFTLCD发展历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