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1 .《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 4 0 余种眼部病证 2 . 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 3 .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 4 .唐朝已能配制假眼。 5 .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 6 .《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 7 .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 8 1 种眼病的证因脉治 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元末明初 倪维德《原机启微》 10.明末 傅仁宇《审视瑶函》 11.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1 2 .清 顾锡的《银海指南》 1 .眼与五脏关系 1 )心:心主血脉,诸脉属目;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2 )肝: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脉连目系 3 )脾: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统血,血养目窍;脾主肌肉,睑能开合 4 )肺:肺为气主,气和目明;肺主宣降,眼络通畅 5 )肾:肾精充足,目视精明;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肾主津液,上润目珠 2 .五轮学说(疾病所主为表里关系脏腑) 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 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脾 心 肺 肝 肾 3. 中西医名称对照: 瞳神——瞳孔 黄仁——虹膜 神水——房水 晶珠——晶状体 神膏——玻璃体 视衣——脉络膜和视网膜 黑睛——角膜 白睛——球结膜和前部巩膜 胞睑——眼睑 上胞——上眼睑 下胞——下眼睑 眼眶——眼眶 内眦——内眦 泪泉——泪腺 泪窍——泪点 眼带——眼外肌 视力:即锐度,主要反映黄斑的视觉功能,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 远视力:被检查者距视力表5m;近视力(阅读视力):被检查者距视力表30cm 视野: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距离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 30°以外称为周边视野。 立体视觉:又称深度觉,或空间视觉,不仅能认识物体的平面形状,并能感受物体的立体形状及该物体与 人眼的距离,或两个物体相对的远近关系。正常值:≤60 弧秒。 眼压:10~21mmHg。正常人一般双眼的眼压差值≤5mmHg,24h 眼压波动范围≤8mmHg。 眼突度:12~14mm,两眼球相差不超过 2mm 瞳孔:2.5~4mm 杯/盘≤0.4 晶状体:19D 的凸透镜 玻璃体:透明胶质体,占眼球容积的 4/5 角膜:1/6 球后注射进针部位: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一)眼球径:垂直 23m m ,水平 23.5m m ,前后 24m m 屈光系统:泪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