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建立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按语】一位反复感冒久治不愈的学生,为了自救救人,毅然在西医本科毕业后转学中医,潜心胡希恕经方医学,在自身得以痊愈的同时,还获评北中医优秀毕业生。这来之不易的一切,都源于其对理想和学术的虔诚和不懈努力。在此,我们再一次为中医祝福,为左黎黎同学祝福!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左黎黎,张家玮【摘要】经方治疗痹证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文章结合临床常用方证阐释了胡希恕先生提出的“痹证多在少阴,但痹证六经均有”的治疗思路,同时结合冯世纶教授的临证验案对此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正文】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而非《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的六经,胡老在临床中有其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即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将经方运用得出神入化,临床疗效卓著。冯世纶教授是胡希恕先生亲传弟子,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并考证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临床中,继承了胡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且在胡老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进行了六经类证的探讨,从医五十余年,精通内、外、妇、儿、皮肤各科,尤擅男科,活人无数。本文试图探讨总结胡老、冯老运用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以资后学学习借鉴。【痹证多在少阴】在胡希恕先生倡导的六经八纲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中,认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分争的动态症状反应分类,以病位和病性的统一为标识,即六经病(证)按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按病性分阴与阳,则太阳病(证)为表阳证,阳明病(证)为里阳证,少阳病(证)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阴病(证)为表阴证,太阴病(证)为里阴证,厥阴病(证)为半表半里阴即无论何种症状反应,在病位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性不出于阴和阳,三而六之,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也即八纲的体现。据此,若病位集中体现于表的即可称之为表证,揭示了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抗病机制(病机)。若病性为阳(太过),则为太阳病;病性为阴(不及),则为少阴病。痹证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