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全国讲故事一等奖作品 让每一件陶瓷作品都能“讲故事”APEC 宴会专用瓷器“国彩天姿”、国庆六十周年国家用瓷、2024 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脑系列用瓷,这些面对世界的中国创意全部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艺术设计总监何岩。 自 1970 年从事陶瓷制作以来,何岩和他的团队把土与火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一个个经典,彰显了大国工匠的风采。 何岩正在精雕细琢他的陶瓷作品。 本报记者陈玮 做陶瓷 要有自己的文化 何岩 1970 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山东淄川陶瓷厂,开始学习讨论大型陶瓷的造型与装饰,开始他只是做盛水用的大缸,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渐渐跟着师傅学习陶瓷制作技艺和设计。 第 1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那时工厂的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何岩就把自己关在集体宿舍里画人物素描及静物写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从制作大缸的粗陶,到把粗陶艺术化的园林陶瓷,再到精细的人物雕塑,以及现在的日用瓷,何岩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讨论新的领域。 “任何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实与虚空间美的结合,实际上有作者的哲学思想在里面。”1985 年至1986 年,何岩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讨论室学习,师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张得蒂研修雕塑艺术,成为山东园林陶瓷的创始人之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有了新的领悟:“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做出来的就是什么东西。” 以后每做一件作品,何岩都努力去推敲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故事,挖掘人物的心理。当吴晗像在清华大学竖立时,吴晗的家人为之深深感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出差路过时,我还特意去看一下,留个影。”这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创作。 第 2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做陶瓷,要有自己的文化在里面,照搬别人的东西,是打动不了你的客人的。”何岩说。 精益求精 一个壶把改了七八遍 在华光陶瓷陈列馆,何岩制作的每一套器具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每件作品都用独特的设计来讲述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其中,有一套经典的咖啡具设计,白色光滑的骨瓷配上蓝色的纹路,典雅而庄重,线条流畅而又美观。这是何岩在刚上任华光陶瓷总设计师时的作品,名为“长江咖啡具”,奠定着华光陶瓷创作的基础。何岩甚至把这套餐具作为了自己的头像,在他看来,这是他最基础的设计理念。“设计日用瓷我一直遵循三个原则,有用、经济和美观,有用是第一位的。” “陶瓷壶首先要保证它好用,壶嘴出水必须要流畅,稍一更改,可能就影响客户的使用。壶嘴不能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