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VIP免费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_第1页
1/29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_第2页
2/29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_第3页
3/29
最新编辑ppt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最新编辑ppt2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经发现粥样硬化性疾病。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该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剂型了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的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的增多,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最新编辑ppt3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病变,伴随人的一生年龄颈动脉斑块面积(cm2)SpenceJD,etal.Stroke2002;33;2916-292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随年龄增加进展迅速最新编辑ppt4•定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血液中的脂质进入动脉管壁并沉积于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增厚、变硬。•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管壁增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和动脉中膜钙化。一、概述一、概述最新编辑ppt5•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肾等器官,引起缺血性改变。•我国AS发病率仍呈上升态势:1、年龄差异—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2、性别差异—女性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年龄和性别属于不可变的危险因素。最新编辑ppt6(一)病因(一)病因:1.血脂异常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1)胆固醇(简写为Ch),约占血浆总脂的1/3,有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两种形式,其中游离胆固醇约占1/3,其余的2/3与长链脂肪酸酯化的胆固醇酯,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2)甘油三酯,又称中性脂肪(简写为TG),约占血浆总脂的1/4,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3)磷脂(简写为PL),约占血浆总脂的1/3,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神经磷脂等,其中70%~80%是卵磷脂。•(4)游离脂肪酸(简写FFA),又称非酯化脂肪酸,约占血浆总脂的5%~10%,它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最新编辑ppt7(一)病因(一)病因:1.血脂异常脂类本身不溶于水,它们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以溶解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在正常情况下,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4种。CM、VLDL、LDL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HDL具有很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HDL能逆向转运胆固醇至肝而被清除(2)防止LDL氧化修饰形成ox-LDL(3)HDL可以使VLDL以残体的形式被清除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增高。最新编辑ppt8•(一)病因(一)病因:•2.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易发生,60%-70%的冠状动脉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且早而严重,好发于血管分叉,弯曲的地方。3.吸烟吸烟可破坏血管壁,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4.某些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使LDL升高有关。5.遗传因素冠心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约200种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HDL受体基因突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最新编辑ppt9脂质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学说HypothesisforHypothesisformechanismofatherosclerosismechanismofatherosclerosis近年来,许多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本病是各种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最终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使动脉对内皮、内膜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最新编辑ppt10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MechanismofatherosclerosisMechanismofathe...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