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副台长创先争优事迹材料xx,男,52岁,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年到**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台长助理、新闻频道总监,现任**广播电视局副总编辑、电台副台长(主持电台日常工作)。近年来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XX省"泰山新闻奖"和"XX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省级劳动模范)、"**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荣记XX省二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创作编辑的作品有7篇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篇),有9篇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出版著作《传媒精品解读》、《新闻纵横》、《优秀新闻作品选》。一、扎根广播宣传战线,辛勤耕耘三十载,为推进**广播事业科学持续发展倾注心血。xx同志自1978年由一名下乡知青调入**电台任记者以来,始终没有离开过广播宣传第一线,沥炼出坚定的政治信念、浓郁的新闻情结、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敬业实干精神。作为**电台唯一的副台长主持日常工作(**一直实行广电局长兼任电台和电视台台长的领导体制),带领职工坚持以宣传为中心,以经营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团队建设为基础,自我加压、全力以赴,使**电台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优质高效完成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量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电台第一名;电台由单一频率发展到五个系列频率的宣传格局;广播数字化、网络化的使用普及走在全国同行前列,投资700多万元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广播数字音频转播车和卫星车;强化媒体经营,在全国同行较早实施跨地域广告经营,年经营创收规模达到九千万元,人均效益居全国同类城市电台前列。二、积极创新,善于突出地域特色抓精品,**电台节目创优成为业界令人瞩目的"**现象"。xx同志坚持以节目创优提升宣传质量,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并亲历亲为参与到具体创作中,提出思路、分析选题、反复提炼,组织推出一批紧扣时代、主题鲜活、体裁多样的精品力作。第1页共4页据统计,**电台从1999年至今连续9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件),从1995年至今连续12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其获奖等次之高、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这在全国省级、地市级新闻媒体中都是屈指可数的,被业内有关领导和专家誉为地方媒体创优的"**现象"。**电台取得这种创优佳绩,绝非运气使然,而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xx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对政策把握、事实观察有着较强的新闻敏锐性,精于挖掘地方报道资源,善于捕捉城市特色亮点,勤于抓"活鱼"、剖"麻雀","源源不断"地打造推出精品力作。例如,对以海尔、**啤酒、海信等一批名牌企业为主要特色的**经济报道资源,**带领同事们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据统计,**电台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一等奖的作品中,约有一半比例的作品是反映**品牌经济题材,《凋零与崛起的背后》、《海信规模扩张的启示与思考》、《红星西进之后》、《角逐网络新经济》、《构筑名牌的高地》、《透视**名牌企业的"竞合"战略》等一系列作品,分别折射出深化国企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等一系列重大经济主题,成为把握大局、立意新颖、制作精致、地方口味独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新闻"佳肴"。三、围绕提升媒体竞争力,主动"出击"、加强策划,通过组织大型活动尽现广播"强势"风采。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形势,如何使广播不断增强竞争力。xx同志不仅在广播内涵上狠下功夫,同时在外延上做足文章,紧扣重大主题,主动策划创意,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推出规模大、声势强的品牌活动,办"看得见"、"立体化"的广播,有力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美誉度。近年来,**电台每年组织或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近百场次,一些堪称"大手笔"的主题活动,成为全市宣传系统乃至全国同行的亮点,充分展示出**和**广播人的气魄和实力。在**年,**敏锐把握住中央发出治理黄河这一新号召精神,在全国媒体界率先组织"黄河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历时2个月,沿黄河实地采访报道了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