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服务如何延伸到农村互联网化、信息化、电子化是我国政务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级政府如今重点建设的工程,而电子政务服务如今逐步由市、县、乡向村级发展,延伸到了公共管理的最末梢,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推动农村基层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但农村电子政务服务建设尚处于起步时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以XX县区“群众之窗”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例,对农村电子政务服务进行研究。一、XX县区“群众之窗”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概况XX县区是广西XX市下辖XX县区之一,人口97万,辖7镇2街道,共有行政村167个。20XX年,XX县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率先在广西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群众之窗”政务服务平台,率先将政务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村一级。XX县区经过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从有限财力中划拨350万元,建设“群众之窗”项目。至20XX年底,XX县区68个村(社)综合服务中心都建设了“群众之窗”项目,标配“网办系统+移动网络端+自助服务终端机”,将高拍仪、打印机、触摸屏、身份证读卡器、指纹识别器等18项设备高度整合,主要解决群众办理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事项、审批事项“多次跑”的问题、流程繁多、办事材料多、干部工作繁重等问题。该区梳理镇村级服务事项86项,优化事项23项,先行将办件量大的社保、医保、就业、民政等7项纳入平台办理。同时,建设人口库、电子证照库、政务事项管理库、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督促各部门统一使用平台,统一数据归集,推动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层级、区域互通和协同共享。初步构建了线上线下协同的“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格局。二、XX县区“群众之窗”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优缺点分析(一)优点分析。1.提高群众办事效率。“群众之窗”平台提供7×24小时自助办理、网上办理、移动办理、短信提醒办事动态等服务,第1页共4页改变了传统的仅在工作日上班时间才能办事的状况,为群众提供了方便;过去需要到镇一级、县一级办理的事项只需在村级“群众之窗”平台就能办理,让“数据跑”代替“人跑腿”,群众办事时间由原来一周甚至一个月缩短至一小时或更短;过去需多次复印材料,跑多个窗口办理业务,如今只需在平台点击,免填单、免复印便能办理,大大提升了群众办事效率。2.实现政府行政效能提升和行政成本下降。运用“群众之窗”平台办理服务事项,可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反馈。过去的“纸质档案跑”变为如今的“电子档案跑”,办事材料、档案实现电子化,数据可以自动录入、校对、传输,业务信息实时交互传递。据测算,预计可减轻政府通讯、耗材、档案管理等行政成本300多万元,节省人力资源30%以上,工作效能提速30-40%左右。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群众之窗”平台将干部从数据录入、核对、管理档案等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精力为群众提供服务。他们的工作模式由“盯着上级转”变为“围着群众转”,由“群众找我办事”到“我为群众办事”,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同时,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有力破解服务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二)缺点分析。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群众之窗”政务服务平台在村级政务服务中心使用率偏低,许多村在日常生活中,该机器均属于关闭状态,群众办事仍按传统方式进行,政府斥资建设的“群众之窗”未能发挥预期效益。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有:1.“群众之窗”平台技术不够成熟,使用体验满意度偏低。据部分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反映,该平台常出现卡顿、数据难以识别、上传失败等情况,使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比传统办事模式更慢,导致工作人员放弃使用。同时,多项业务尚未实现在该平台上开通,使用效果远未达到宣传所言。2.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据了解,XX县区政府曾组织对审批部门、镇村服务人员开展业务指导、系统操作、交流学习等6次专题培训,但由于培训覆盖面仍然不够、村级政务中心工第2页共4页作人员年龄偏大、变动频繁,并未能够使业务人员都参加培训,参加了培训的业务人员也并未能够完全掌握该平台的使用技术,导致出现有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