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桂枝•桂枝类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很广,是学习中医首先应了解与熟悉的。要熟悉桂枝类方,又必须首先熟悉桂枝这味药。•桂枝是樟科植物桂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及广西,具特殊芳香,味微甜而带辛辣。桂枝的作用范围很广,《伤寒论》113方中有44方用了桂枝。•从临床文献来看,桂枝可用于发热、自汗、身体痛、关节痛、头痛、腹痛、下痢、四肢冷、头昏烘热、遗精、心动悸、脉结代、喘息、短气、浮肿、瘀血、精神异常等病证。•桂枝的药效不是单一的,其适应范围很难用现代医学的某种病名来对照。可以说,桂枝是中医最难用的药物之一,但也是最有魅力的药物之一。因为桂枝是“证”的药,而不是”病”的药。桂枝是一味纯粹的中药。中医用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术语来概括它的功能。先看看桂枝临床应用的指征是什么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桂枝证•中医将药物的应用指征称之为“药证”,也即是某药的适应指征,桂枝的应用指征可以称之为“桂枝证”。这是对桂枝应用范围的特征所作的概括。换句话说,桂枝证是桂枝应用的根据和证据,是中国人数千年积累的应用桂枝的最为实用及重要的经验。如果把桂枝比作是箭,那桂枝证就是目标。目标对准了,命中率便高。同样,药与证相对了,疗效自然会出现。这就叫“对症下药”或“药证对应”(方证对应)。可以这么说,药证是中医临床的基础,辨证论治的基本要素。•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医不在药证的判定上下功夫的!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桂枝证•由两部分组成;•1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2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动悸,易惊,烘热,失眠。•桂枝证的发热大多是低热,或仅仅有自觉的热感,同时伴有出汗、恶风、怕冷。诊察时常见患者的腹部皮肤及手心比较湿润。腹部的上冲感或搏动感,中医称为“奔豚”、“脐上筑”。正常时,腹主动脉的搏动是不易感知的,只是在神经过敏的状态下.才能感到搏动感。同样,易惊、失眠、红热面红、心动悸等均是这种反应。可以推测,桂枝证是体温调节、汗腺分泌、血管舒缩,神经兴奋抑制等机能失衡的一种病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伤寒论》桂枝汤论述•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千呕者,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方解]•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表虚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以发汗?盖本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