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概述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及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各国货物、服务、生产要素等的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变化是其表现形式。(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业惯例等。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期)(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国际分工以英国为中心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加深2.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3.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发达国家4.发达国家之间出现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概述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三)殖民体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纷纷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四)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五)各国增长模式加快调整当前各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两者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美国靠消费拉动、亚洲国家资源流向制造业部门的增长格局难以根本转变。(六)世界经济结构在转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继信息技术之后,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并促进相应产品和服务出口。但应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不会终止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在低端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已几乎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发达国家在加快发展新能源、环保、高科技产业过程中,客观上会加快传统产业对外转移。(七)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取代了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大量建立,也促进了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和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发达国家居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达国家一直居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国际分工出现多种类型,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这是由于:(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度和深化发展。(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开创者。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建立的全球性生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