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灰质炎概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隐性感染多见。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可有瘫痪后遗症•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俗称“小儿麻痹症”病原学•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抗原性: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外流行多以I型居多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唯一贮存宿主病人、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初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发病以6个月至5岁的小儿最高流行病学•流行特征遍及全球,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轻症病例为多已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地区仍有可能发生输入性野病毒感染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7病理解剖•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尤其是腰段受损严重,以下肢瘫痪多见。•很少出现感觉障碍8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5~35d(一般9~12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分为:1.轻型(隐性感染):90%以上2.顿挫型3.无瘫痪型:1%~2%4.瘫痪型:0.1%临床表现•轻型(隐性感染):无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顿挫型: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无瘫痪型: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但不发生瘫痪•瘫痪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10前驱期•发热、乏力、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瘫痪前期•多数由前驱期直接进入,少数于前驱期退热1-6天后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未出现瘫痪•如经3-5天恢复,则为无瘫痪型•少数病人进入瘫痪期瘫痪期•多在起病3-10天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以后逐渐加重•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型和混合型瘫痪期:脊髓型◆最多见瘫痪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原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多不对称:以下肢瘫痪多见近端重于远端可累及任何肌肉及肌群: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肠麻痹、尿潴留或失禁1415瘫痪期:脑干型(延髓型,球麻痹型)•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瘫痪特点: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甚至呼吸衰竭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出现血压和脉率变化,甚至循环衰竭脑神经受损时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瘫痪期:脑型•较少见,为病毒性脑炎的表现:发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等瘫痪期:混合型•上述各型同时存在•以脊髓型及脑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恢复期•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然后为近端大肌群恢复,肌腱反射亦逐渐出现•最初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恢复慢•轻者l~3个月恢复,重者需6~12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后遗症期•瘫痪持续一年以上仍未能恢复者称后遗症期•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足外翻及手足下垂等2122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多正常,早期及继发感染时WBC可增高(二)脑脊液检查发病第l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热退后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三)病毒分离起病后l周内,从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23实验室检查(四)免疫学检查1.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特异性抗体,病程中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2.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五)(五)核酸检测:RT-PCR法检测RNA24并发症多见于延髓型患者,主要有:★呼吸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血管栓塞★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25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曾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小儿•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烦躁、肌肉疼痛及肢体感觉过敏者应怀疑本病,如出现不对称的肢体弛缓性瘫痪,则临床诊断成立•实验室检查:确诊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无症状型、顿挫型及无瘫痪型患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病毒分离和(或)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来确诊鉴别诊断•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大龄儿童及青年,无发热,瘫痪为对称性,伴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