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另类青年和页边距问题》有感张初炼按。前几天读了一篇王路写的《另类青年和页边距问题》,有感于里面的"页边距",写了下面这些文字。文章里的页边距指的是说话的场合、说话的人物。举个例子,同一句话,在马云嘴里说出来,可能就是大道理,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是普通的一句话。小时候,每当7点新闻联播结束后,就会有一群大人围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坐一旁认真听,热血沸腾的,隐约觉得自己也是个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大人物。那个时候,我对听到的内容从没去质疑过。我深信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帝国主义都是腐朽的,外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外国政府时刻都准备着颠覆中国红色政权。在那时的我眼里,页边距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它是个国家机构、国家喉舌。从那里出来的消息不可能是错误的。初一开始学校就有英语课。教材里的课文都有对应的录音磁带。课堂上老师总会播放录音磁带。为了学好英语,单靠课堂上听录音是不够的,必须自己买磁带然后课外多听。镇上的大街里总会有卖盗版录音磁带的摊子,很便宜。我从不在摊子上买,而是托我在XX市的表姐帮忙从新华书店里买正版的录音磁带,一点都不便宜。在那时的我眼里,页边距就是新华书店。那里的磁带都是正版的,录音都是高质量的,听正版录音才能学好英语。初中有个数学老师,徒手画的圆就和用圆规画的几乎一样,讲解数学题也是深入浅出非常容易理解。他讲解题目时,会有同学突然举手提出异议,我的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总是:"什么嘛,老师怎么可能会错".在那时的我眼里,页边距就是牛逼的老师。牛逼的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相信页边距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你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追随,而且通常都是对的;坏处也很明显,你永远也不会有独立的思考。假如页边距是错误的,你也只能傻傻地跟着错而不自知。以前的我,一直在盲目地跟随。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第1页共12页候开始,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高中的物理老师,嘴边经常挂着一句话:我也是人,我也会错的,你们要小心点;大学那会,有个关系特别好的舍友,时不时向我吐槽辅导员所作所为的势力和市侩(我一直以为她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学生的好)。好多年以前英文维基百科还是可以访问的,有一天我花了一个下午看了6-4-事-件的那个条目,惊奇地发现,以前新闻里、报纸上、教材上说的都是不全面的;大学以后发现好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去美国留学再也不回来了;法lg在香港是合法的。第二篇:“另类”描写彰显作品魅力——读莫言《食草家族》有感“另类”描写彰显作品魅力——读《食草家族》有感读莫言的《食草家族》,感觉作品与其他小说有很大不同之处,我称之为“另类”。一、细致描写让人感叹。作品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声情并茂,很富有想象力。例如:我们好像依傍着,但实际上隔着很远,就这样钻进了门洞。葫芦蔓和海草立即垂挂下来,遮掩了门洞。风风雨雨被抛弃在身外,只有那嘈嘈切切的雨声和屋顶上击鼓般的轰响,唤起我们对历史的一些杂乱无章的回忆。脚下的卵石湿漉漉的,水在地下流动,叮叮咚咚的清脆水声上达地表,在空空荡荡的门洞里回响着。水声使火把映照出的奇异景象更加迷人。持火把女子用大而无当的眼睛盯着我们。她身上散发着浓重的樟脑的味道,我暗暗猜想,也许是从她那些飘飘袅袅的衣服上发出来的樟脑味道吧。火把上滴落的油火流淌在她裸露的腕子上,烫得她的皮肤滋滋乱叫,我心中恻隐发动,便说:“姑娘,您回去吧,我们摸索着也能找到要去的地方。”在这段故事叙述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在于描写细致:描写了葫芦蔓、海草、雨声、屋顶水落下的声音、卵石、地表水流声音、持火把的女子。描写细腻,富有想象力。像这样的描写充盈在作品的每个角落。二、大胆展现人对“性”的原始欲望。作品对人的本能欲望“性”的冲动描写,毫不避讳,写得第2页共12页淋漓尽致,在其他小说中很难读到这样的一些描述,有避而不谈的含蓄。但莫言作品中的一些描写又显现出原生态,不觉得必须避之不读。例如对持火把女孩的描写:“墙上渗出的水珠像珍珠一样。她单薄如蝉翼的衣裙被珠光照彻,里边的肉体如同裸露。”有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