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流行病学学习要求熟悉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用途重点掌握龋病、牙周疾病指数、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口腔健康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尤其要掌握口腔健康调查设计中的各项要求和方法。熟悉口腔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了解口腔其他常见病,如氟牙症、口腔黏膜病、口腔癌、唇腭裂、牙颌异常和牙本质敏感的流行情况。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发展流行病学:主要运用现场观察和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借以探索病因和流行规律,拟定并评价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口腔流行病学定义口腔流行病学(oral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也研究口腔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及口腔疾病防治策略和评价方法打下基础。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规律研究口腔疾病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国外口腔流行病学起源国际上,口腔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牙科医生McKay和Black一起对科罗拉州一些地区流行的条纹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条纹牙的发生与当地湖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过高有关。1933年美国学者Dean对美国6个斑釉牙流行程度不同的市、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两个未发现斑釉牙的市、镇中,无龋儿童比例少。Dean对美国21个城市7257名儿童做流行病学调查,观察龋病、斑釉牙和饮水氟含量的关系,证实了饮水氟含量与斑釉牙呈正相关,与患龋率呈负相关。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国内早期研究1936年,黄仁德对上海市高桥区的小学生检查牙。1944年,姜元川发表“成都市小学生第一恒臼齿之研究”的调查文章。1957年卫生部龋病牙周病全国性统计调查委员会制订“关于龋病、牙周病全国统计调查规定”,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的龋病、牙周病调查标准。在50~60年代姜元川先后发表了“龋病在社会人群中的自然分布状况”、“龋病年龄因素之规律性”、“龋病的社会性调查”等文章。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全国口腔流行病学研究1983199520052015?第二节口腔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证据水平第二节口腔流行病学的方法口腔流行病学观察法实验法理论研究等描述性分析性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描述性流行病学描述性流行病学(descriptive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对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客观的描述。这种研究的作用是描述某种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病因假设。种类又称特点举例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某一时间点全国口腔流调纵向研究疾病监测动态观察定期随访常规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分析已有资料记录分析总结分析病史资料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analyticepidemiology)就是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是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与未患这种疾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程度,分析暴露是否与疾病有关。假如病例组有暴露史比例或暴露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某疾病存在联系。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汇总表暴露情况病例组对照组合计有暴露aba+b无暴露cdc+d合计a+cb+dNa/a+c>b/b+d病例-对照研究喂奶时加糖(人数%)吃甜食习惯(人数%)组别是否不吃1~2次/天>3次/天P值病例组57.842.26.545.547.9<0.05对照组40.859.215.656.428.0群组研究群组研究(cohortstudy),是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两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联系的假设。如果暴露组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因素与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