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来源。教学重点: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教学方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一、商品二因素1、使用价值商品:首要的特点是靠自己的有用性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商品的有用价值由其自然属性决定,同种商品有多种自然属性和多种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某一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比如,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是这一事物处在某一事物中所具有的性质,比如,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是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包括用于生产消耗和生活消费的全部物质资料),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每一种有用物,如小麦、布匹、锄头等,作为使用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如几斤小麦、几尺布、几把锄头等度量使用价值量的尺度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和人们的约定俗成两者决定,如斤、尺、把等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消费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联系:①三者都有使用价值,都对人有用,都以自身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各自不同的需要②三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品通过劳动形成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形成商品区别:①物品、劳动产品不以社会形态变化为转移,而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②物品、劳动产品不是通过转移到别人手里,而商品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转移③物品、劳动产品既可满足自己,也可满足他人需要,而商品只能用来满足他人需要④商品有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而物品、劳动产品则没有某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变化而变化。比如小麦,农奴生产和雇佣工人生产,所具有的满足人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说明物品的使用价值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在一切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所具有的价值2、价值价值:是人类对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即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效用关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在社会交换中财富所具有的购买力。如果讲某物具有价值,也就是讲它可以换取其他财富。如果讲某物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不具备价值,也就是讲某有用之物不具备购买力(例如大气)。可见,使用价值只能反映人与财富的自然关系,价值才能反映人的社会关系,而经济学正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财富的自然效能只能满足人类的自然需求,财富的社会效能才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某种财富的效能可能有许多种,而这些效能只能分成两大类:自然效能和社会效能。比如:馒头的自然效能是填饱肚子,馒头的社会效能是以某个价格去换取其他商品。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们没有认真地进行这种划分,只有马克思等少数学者才进行了这种划分。他们把财富的自然效能命名为“使用价值”,又把财富的社会效能命名为(交换)“价值”。其实,对财富不同效能的研究应该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商品的价值才为经济学提供材...